《河南日報》(2022年05月17日 第09版) ![]() 三門峽湖濱區高廟鄉穴子倉村窯洞民宿。孫猛 攝 □本報記者 王小萍 趙力文 春日里,三門峽沿黃生態廊道宛如一條飄帶,串聯起萬千美景,也喚起更多美好希望。 滾滾黃河,蜿蜒流經三門峽市206公里。去年以來,三門峽市提出,以緊臨黃河干流沿岸90個行政村為主,連線成片,建設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近日,記者走入三門峽沿黃鄉村,感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人居環境正改善 得益于鄉村振興等建設資金投入,三門峽市陜州區大營鎮城村正迎來一場嬗變。 位于城鄉接合部的城村,正加快與城區融合。拆遷、筑路、修房,正忙著提升基礎設施工程——旱廁改水廁,建設雨污分離管網,污水全收集處理,安裝太陽能路燈,房屋加裝保溫層。 村子美化別具匠心,手繪街頭墻畫,村道兩側綠化,村中心建起小游園、亭子、長廊,村民們閑坐在亭子里聊天、看風景,盡顯鄉村恬靜。一處水塔,連同周邊,被改造成池塘景觀,村民又有了好去處。 環境改善,引來附近城區市民來城村采摘、游玩。近年來,該村大力種植陽光玫瑰、葡之夢等葡萄新品種,形成了上千畝優質葡萄種植基地。 每年葡萄成熟時節,許多市民來體驗田園風光、鄉村休閑生活,村民們干脆地頭擺攤,現場售賣。 “城村因為緊鄰黃河濕地,土壤肥沃,種植的瓜果蔬菜口感比較好。”村支書張茹仙介紹。 隨著途經城村的黃河生態廊道建成通車,讓本就交通便利的城村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村里正建設裝備有智能溫室的高效農業示范園,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 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水平和村容村貌,提高農村生活便利性,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2021年,三門峽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編制村莊規劃43個,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20個,衛生廁所普及率85%以上。 鄉村產業再升級 在黃河入豫第一村——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小廣場一角,一堆堆黑色的花椒籽正在晾曬,散發陣陣清香,通過機械設備打包,成為商品飼料出售。 楊家村是個“花椒村”,花椒在當地種植結構中占了一半,有三四千畝。 “別看這小黑籽,南方客商收購用作魚飼料,每噸可賣2450元,要再榨成工業用油,每噸可賣7000元。”王生財說,連曬干的花椒葉也有人收購,每噸可賣1200元,F在村里正考慮提升花椒加工程度,提高收入。 近兩年,60多個大棚在楊家村相繼蓋起,村民們開始嘗試種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村民陳笙魅與他的伙伴們成立了閿園生態農業園,去年克服水災影響,冬天種植了羊肚菌,今年春天終于迎來了豐收。 “每斤干羊肚菌可賣400元。”陳笙魅說,他們四個人承包50多個大棚,收完羊肚菌,準備種甘藍等蔬菜。 被稱為“攝影村”的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大王鎮后地村,也面臨鄉村產業亟待升級的局面。 后地村緊挨沿黃生態廊道,有8000畝棗樹,其中4000畝是明清古棗林。每年冬季,離村不遠的黃河濕地有成群的大天鵝等野生鳥類棲息,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 “希望更多游客來這兒游玩,吃個飯、住一宿。”后地村村支書謝山說,為了擴大接待能力,該村通過集體提供場地、社會資本投資等方式,建成15間房30張床位的民宿。 近些年,干部群眾意識到發展棗加工迫在眉睫。今年來,村里利用項目資金幫助村民建設了小型棗茶加工廠,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村里還通過招商引資,與一家企業合作生產棗醋、棗酒,延長產業鏈。 鄉村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鄉村產業也由一產為主導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三門峽沿黃鄉村圍繞小雜果、有機菌菜、道地藥材、生態養殖等特色農業,利用沿黃資源,衍生發展特色產業。該市沿黃90個村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6.9元,高于全市平均數18.2%;農村集體總收入1168.17萬元,收入超5萬元的行政村有71個,其中超10萬元的有35個、超20萬元的有15個、超50萬元的有5個。 沿黃旅游在蓄勢 隨著蜿蜒東去的黃河,一條復合型廊道在建設者的手中逐漸成形。沿黃生態廊道全程貫通在即,沿黃旅游即將迎來爆發期。 在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村民入股成立旅游開發公司,正在建設金雞嶺黃河入豫觀景臺項目。記者看到該項目工程基本完工,觀景高臺、懸空秋千、窯洞民宿等設施初步成形。 登上觀景臺俯瞰黃河,一條大河一覽無余,西邊的風陵渡大橋飛架兩岸,極為壯觀。金雞嶺下,黃河生態廊道蜿蜒曲折。 抵達三門峽大壩,沿盤山公路上行,就到了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這里的村莊幾乎全在山上。近兩年,三門峽市在高廟鄉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并塑造出獨特的丘陵梯田地域旅行體驗。 靠近三門峽大壩的山嶺上,大安村正建設一個航;。300米跑道、機庫等一期工程已經建好,二期工程正在上馬,將跑道延長100米。 “大安村是當年修大壩時的搬遷移民村,已沒有耕地了,我們未來發展方向就是旅游業。”大安村村支書張紅新說,航空領域已經批下來,直升機、旋翼機、滑翔傘等都能在半徑3公里、高度500米的空域內飛行。 在大壩周邊,隨著數十個文化旅游項目陸續建設,正在形成多樣化的山地景觀群。規模宏大的大禹公園建設如火如荼,沿途旅游觀光亭臺新穎別致,大安村改造的傳統院落成為打卡地,穴子倉村云岫、海嵐山莊民宿開業迎客,摩崖石刻、“開山福”造型門、“朝我來”山體造型修復等微景觀工程完工,中流砥柱干部學院、沿黃鐵路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黃河文化旅游等沿黃旅游業態正呼之欲出。去年以來,三門峽沿黃不少鄉村借助沿黃生態廊道的優勢,持續聚合提升“黃河文明”“農耕文化”“天鵝經濟”三大名片影響力,打造專屬鄉村旅游品牌,加速推進農旅融合發展,10個總投資4.39億元項目陸續開工。 |
黃河岸邊新希望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5-1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