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艷 ![]() 函谷關內的老子塑像 資料圖 函谷關除了是重要的軍事關隘,還是東西京之間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會地。這里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他在這里寫下了《道德經》!兜赖陆洝诽岢“道法自然”,一切皆要遵從自然的規律,雖然只有五千余言,卻凝聚了驚世的智慧,迸發出了耀世的光芒,成為世界哲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余秋雨曾說,“其他哲學家都是國家性的,只有老子是世界性的”。 紫氣東來迎老子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寫道:“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明代劉咸在《瞻紫樓》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事件的經過: 昔人已乘青牛去,海闊天高幾昏曙; 空余百尺望氣臺,至今猶在經行處; 傳流當年函谷關,常有紫氣來其間; 世人俗眼不能識,往往輕視如等閑; 唯有關門令尹喜,自言當得異人至; 筑臺東望未多時,果遇東周柱下史; 從容授以道德經,五千奇文皆至精; 飄然拂衣不肯住,移車又向川西行; 川西迢迢路修阻,喜即辭官遠趨赴; 青華觀內忽相逢,一笑呼名宛如故; 此地傳道實所宜,如何又向終南期; 遂令喜也雙倦足,終歲碌碌無寧時; 青牛老人去不返,寂歷荒臺猶在眼; 登高披基考遺蹤,落日亭亭正春晚。 瞻紫樓,又叫望氣臺,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到紫氣的土山,唐時在上面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秋興八首(之五)》中就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寫出了在動亂當中仍期盼見到紫氣東來的函谷關的美好場景,讓人產生共情。 函谷關令尹喜,作為重要關塞函谷關的長官,他博學多才,了解老子,真誠挽留其作《道德經》。當然,老子在函谷關能寫出來《道德經》,也有一些歷史背后的隱情。 老子生活于春秋晚期,長期任周王朝的守藏史,管理著當時的國家藏書,有著深厚的文學基礎。待到周王室動蕩,因支持的派別未能最終掌權,使得他對周王朝大失所望,萬般無奈之下,離開東都洛邑,一路西去。所行地勢,從平原到山區,道路崎嶇難行,尤其在大山中,行走于崤函古道,溝谷彎曲,地勢起伏,在這顛簸的行進途中,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勢必會對社會、對人生重新進行思考。崤函古道的自然造就,使人在崇拜自然偉力的同時,更向內窺視自己的內心,審視人類自身,人之于天地,從自然中獲取生存的必需品,自然才是萬物之本,必須遵從自然,順應自然,才能做到與自然真正的和諧共生。老子言:“道法自然”,一切皆回歸于自然規律,這其中飽含了多少他對人性、對戰爭、對人類社會以及對自然等的思考。“大道至簡”,他用五千言道盡了人間至理,讓《道德經》成為世界歷史文化中的寶貴財富,為全世界的人們送去了思想上的盛宴!兜赖陆洝肺魑淖g本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大的中國著作。這東來的紫氣,不僅是圣人的光芒,更是智慧的光華。 唐玄宗臨關敬老子 唐朝建立之初,為去除胡化氣息,尊奉老子為祖先。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封老子為始祖,并在老子故里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宇。之后,歷任唐朝皇帝多有對老子進行追封。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并立《道德經注》碑一通。中國古代批閱《道德經》的皇帝有四位: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而唐玄宗在公元735年、755年兩度對《道德經》進行注疏,從他的治國之道、選賢任能等方面也多能找到對《道德經》的借鑒。除此之外,唐玄宗對老子著寫《道德經》之地函谷關也非常神往。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剛登基的李隆基率領群臣巡視天下,來到函谷關。他去老子廟朝拜,并寫下了《過老子廟》一詩: 仙居懷圣德,靈廟肅神心。 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 流沙丹灶沒,關路紫煙沉。 獨傷千載后,空余松柏林。 這首詩情調凝重,語氣舒緩,詩人寫到神圣的老子廟孕育了崇高至上的《道德經》,萬靈的老子廟昭示著老子博大深邃的思想。在這里,詩人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通過一個“肅”字,讓“神心”(即精神)得到平靜安寧,使自身能夠思考治國之事。再看到如今的老子廟,荒草掩徑人跡少,厚厚的塵土遍鳥跡,道人煉丹的“丹灶”也被沙土埋沒了。如此凋零的景象,與心目中圣人離去后廟里應有的宏大莊嚴的情景相去甚遠。詩的最后兩句,唐玄宗不由慨嘆歷史,追憶先賢,千載悠悠,松柏猶在,而人卻已逝去。全詩表達了朝圣者既崇敬又傷感的心情。 唐玄宗與函谷關的又一次結緣,就是著名的“玄宗改元”,這是唐朝歷史上一件非常有影響的大事。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間,陳王府參軍田同秀報稱老子給其托夢,告訴他“藏靈符在尹喜故宅”。唐玄宗聞聽大喜,即遣人至函谷關尹喜故宅處挖掘,果然掘得“靈符”。“靈符”為桃木所制,上刻古體“桑”字。群臣拆釋為四十八筆畫,喻示老子要保佑玄宗在位四十八年。唐玄宗很是高興,認為這是老子對他的恩賜,是天意,于是便把年號由開元改為“天寶”,將函谷關所在的桃林縣改為“靈寶”縣,這也是今天靈寶市名稱的由來。 眾詩人函谷關留詩篇 很多唐朝的著名詩人,如孟郊、韋莊、岑參等,因崇敬老子,崇尚道家思想,在經過尹喜舊宅或老子廟時,都留下了精彩的詩句。 孟郊在《西上經靈寶觀(觀即尹真人舊宅)》一詩中寫道: 道士無白發,語音靈泉清。 青松多壽色,白石恒夜明。 放步霽霞起,振衣華風生。 真文秘中頂,寶氣浮四楹。 一片古關路,萬里今人行。 上仙不可見,驅策徒西征。 以崇敬的心情描寫了參拜游覽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在崇尚道教的唐朝,尹喜故宅青松茂盛,環境優美,道士眾多,香客不斷,燈火晝夜通明的場景。語言通俗直白,但意蘊深沉雋永。 韋莊在《尹喜宅》中寫道: 荒原秋殿柏蕭蕭,何代風煙占寂寥。 紫氣已隨仙仗去,白云空向帝鄉消。 濛濛暮雨春雞唱,漠漠寒蕪雪兔跳。 欲問靈蹤無處所,十洲空闊閬山遙。 岑參在《題觀樓》中寫道: 荒樓荒井閉空山,關令乘云去不還。 羽蓋霓旌何處在,空留藥臼向人間。 這兩首詩異曲同工,“荒原”“荒樓”“荒井”,一派蕭條,“靈蹤無處所”“關令乘云去不還”以及“空向”“空山”“空留”,勾起了人們對于尹喜追隨老子離去后的歸處的無限思索。 許氏家族贊老子 函谷關地處靈寶境內,而靈寶境內有一個傳奇家族——許家,因在明代出過父子四尚書而聞名天下。許進(公元1437年—1510年),字季升,號東崖,明代陜州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市)沙坡村許家寨人。其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有八子,其中許誥、許贊和許論均官至尚書,故世稱許氏“父子四尚書”。其中,許誥為戶部尚書,許贊曾先后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許論位及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許氏家族不僅出關入仕為黎民,也曾在邊疆駐守保國家。同時,許氏子孫文學成就斐然,作為靈寶人,依著對老子和《道德經》的喜愛,也留下了精彩的詩篇。 許進曾作《老子故宅》一詩: 桃林北去大河濱,故宅依依盡掩塵; 令尹誰能知異兆,至言緣欲授斯人; 青牛關上征驂度,紫氣天邊暮靄勻; 仙轍千年無覓處,遺編只好伴閑身。 在這首詩里,作者看到桃林沿著大河到達視野的盡頭,老子故宅逐漸被塵土掩藏,不由得想起函谷關令尹喜有緣遇到圣人老子,騎著青牛,伴著紫氣遠去的情景。雖然老子的蹤跡難尋,但是好在還有《道德經》能陪伴自己。許進的一生跌宕起伏,起落間能泰然處之,離不開他對《道德經》的深刻理解,離不開他對樸素辯證法的熟練運用。當他來到老子故宅時,他應該是欣慰的,不論時光境遇多么變換,仍有《道德經》撫慰他的心靈。 而其子許論也有兩首關于老子的詩《老子故宅九日感事二首》: 宋玉愁多不耐秋,興來扶病強登樓; 襟披函谷三秦勝,目豁黃河萬里流; 勛業難憑駒過隙,文章無用雪蒙頭; 西風好認參軍帽,我是平生馬少游。 九日河干載酒行,主人意重客心傾; 蒼波望極孤帆杳,白鳥飛來雙眼明; 物外季真難適俗,飲中元亮不耽名; 茱萸插處偏多感,怪底都稱太瘦生。 這兩首詩里,用到了多個典故,如白駒過隙,馬少游,插茱萸、太瘦生等等,透露出滿身才華無處施展、漂泊在外思念親人的傷感之情。 明代許氏后人許佲也在《函關》一詩中寫道: 雍豫襟喉地,往來入貢衢。 關門臨野障,河勢抱城孤。 層漢青牛杳,荒臺紫氣紓。 南山蔥郁處,似可避形軀。 在函谷關這樣重要的咽喉之地,關門已經荒廢,城池已是一座古城,老子騎著青牛已遠走,紫氣也已消散。但是,在蔥郁的南山中,似乎有一處可以讓自己逃避世俗的地方,表達了詩人想要遠離朝廷和市井,退隱山林的愿望,這與老子的“出世”的人生態度是相符合的。 許家的后人中,清代的許鵬扶和許春臺也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思考: 許鵬扶有《老子故宅》一詩: 古洞幽深依北郭,危樓岌岌上東原。 恍疑蓬島懸金榜,還意剡溪啟石門。 剛卯符誰傳異術,飛龜軼務溯真源。 三元全括五千字,八藏何須億萬言。 許春臺有《老子故宅》一詩: 大化猶龍不計年,青牛一度偶停鞭。 桃林紅撲簾初下,門水綠搖窟正園。 經著關中存道德,人游河上遇神仙。 行窩到處知何在,西入流沙望杳然。 從許氏家族后世子孫關于老子和《道德經》的詩篇中,可以看出他們雖然積極入世,但是在遇到坎坷挫折之時,總是能夠找尋到心靈的慰藉,那就是來自于家鄉的《道德經》。它讓整個家族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去報效國家,保持著不會放棄奮斗的熱情,成為這個傳奇家族繼續前進的動力來源,或許這才是老子的《道德經》要人們去真正了解的精髓。 ( 編輯:wlh ) |
老子西出函谷關 流芳千年《道德經》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5-1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