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在靈寶市陽平鎮黃帝鑄鼎原及其周圍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眾多與嫘祖相關的村名、地名和歷史遺跡(如桑園村、西常村、稠桑村、娘娘廟等),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大量嫘祖采桑養蠶的傳說。2005年,以“嫘祖的傳說”為主要代表的靈寶嫘祖文化,與黃帝文化一起被省政府以“黃帝的傳說”的名義收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靈寶黃帝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喬氏,生黃帝。”陽平鎮喬營村由此得名,目前,該村的娘娘廟內供奉的是嫘祖娘娘,雖然如今沒有了香火旺盛的壯觀場面,但當地婦女對嫘祖娘娘還是很虔誠的。據說該村女子出嫁別村,或者外地嫁過來的媳婦都很善良勤勞,對偷懶的男人都很嚴厲,因為有嫘祖娘娘在撐腰。 桑園村位于喬營村南3.5公里處,相傳黃帝一統華夏后,嫘祖娘娘率眾嬪妃遍地尋找御寒的獸皮,來到桑園后,發現此地大片桑樹上長滿了白色的“桑果”。大家摘下來品嘗,因為咬不動就決定煮食,剝皮時從果內的蠶蛹中抽出了長長的細絲。于是,聰明的嫘祖娘娘便利用細絲編織成衣物獻給黃帝,黃帝見后大喜,命嫘祖娘娘在此采桑養蠶,織絲成衣。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鑄鼎原境內的西坡遺址等地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麻布制品和新石器時代的紡輪,便是有力的佐證。 稠桑村位于函谷關鎮東北,以村內桑樹稠密而得名。相傳遠古時期,這里桑樹遍地,百姓在嫘祖娘娘的帶領下皆以養蠶、絲織為生產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這里也是黃帝和嫘祖在靈寶活動的一個重要地區。 在位于陽平鎮的西常村內,流傳著很多黃帝與嫘祖的傳說故事。相傳嫘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絲織衣裳,取代過去的麻布遮體,并號召民眾大力發展農桑,輔助黃帝垂裳而治。黃帝每次在荊山采銅鑄鼎完畢下山時,也經常到此地歇息。由于村中的龍眼鳳池水量充沛、清澈見底,嫘祖便在此為黃帝洗衣裳,靈寶土語中“常”和“裳”同音。因此,“洗裳”說得多了就變成了“西常”村名。 如今,在歷經五千余年的滄桑巨變后,包括“圣母行宮”及其附屬設施在內的嫘祖文化痕跡早已被數歷史長河湮沒,只有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殘缺紡輪、麻布印痕等少數遺存、遺跡與一個個動人的傳說,穿越塵封的歷史,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下得以有效保護、發展、傳承?梢哉f,正是因為嫘祖及其文化所展示的獨特魅力,才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博大精深、底蘊豐厚的靈寶黃帝文化,為后人深入研究和傳承黃帝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編輯:wlh ) |
嫘祖與靈寶的淵源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5-17 打印

- 上一條:老子西出函谷關 流芳千年《道德經》
- 下一條:心懷陽光 書寫燦爛